其次,你也可能經常聽到「聖約天使」(Angel of the Covenant)。我也並不懷疑,提到聖約天使時就是在說主耶穌基督。祂在成為肉身以前曾在這個世界上顯現過。祂還沒有成為肉身的時候,就出現過。祂是以一定的形式出現的,為的是給出啟示。基甸曾得到過這樣的啟示——你可以研讀士師記第六章。參孫的父母也得到過這樣的特權,看到神的顯現,為的是鞏固他們的信心。神曾經樂意多次這樣顯現。
鍾馬田(D. Martyn Lloyd-Jones)於1899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,二十二歲那年,自聖巴多羅買醫學院畢業,得到內科與外科醫學的雙重榮譽獎。不久之後,考入皇家醫師協會為會員,擔任皇室御醫之一。正當他在醫學界的聲譽如日中天之際,他卻開始考慮出來傳道的可能性。1927年,他毅然決然辭去了高薪的醫職,投入威爾斯一間教會的全時間傳道工作十年之久。 1939年,他正式接受坎伯•摩根(G. Campbell Morgan)的邀請,與他一同牧養倫敦威斯敏斯特教會(Westminster Chapel)。五年之後摩根退休,他成為該堂的唯一牧師。他一共在該教會牧養了三十年之久,每主日早晚講道一次。每週五晚上的查經也吸引了無數渴慕真道的人。 鍾馬田醫生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講道者(之一),神學家巴刻(J. I. Packer)這樣評論:“我從未聽過這樣的講道。……帶著電擊的力量。”透過當年的錄音、經過編輯出版的講道集、以及各種語言的翻譯,他的影響力今日較之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,令許多無法親自在場感受其衝擊力的人得以稍稍領受他那忠於聖經、帶著聖靈恩膏的信息。 鍾馬田的許多講章後來整理成書,譯成多國文字,從此世界各地的信徒均得蒙造就。麥種傳道會已經翻譯出版他的經典作品《講道與講道的人》與《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》。 三月1日是鍾馬田醫生安息四十周年,麥種傳道會將於三月底四月初出版他的教義講座《聖經的偉大教義》,來紀念上個世紀福音派最重要的代言人。在他臨終前幾天,,他告訴身旁的人:“不要為我得醫治禱告,要為我預備好迎接這個榮耀而禱告”(Don’t pray for my healing,pray that I will be ready for this glory)。
讓我用一個例子來準確地解釋我這話的意思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,曾經有個著名的聖經教師,也是著名的解經家,他出版過一個小冊子,叫《聖經重要的教義》(The great doctrines of the Bible)。當我打開那本書看作者寫了些什麼的時候,我很想知道它如何論及(例如)有關神的教義。令我吃驚的是,他的第一個標題是「神存在的證據」。當我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,我對我自己說:「他不應該給這樣的書名;他應該說這是一本關於基督教神學的書,因為你根本不會在聖經上找到神存在的證據。」
怎樣獲取這樣的鏡頭呢?其中一個方法是藉著不斷接觸文本:一讀再讀。龍恩(Long 1994: 34)描寫了一位特定的歷史學家,他讓自己完全投入沉浸在某一時期的文本中,以便將那個時期的範疇與價值吸收進自己的頭腦中。聖經詮釋亦是如此。雖然路益師(C. S. Lewis)的首要身分不是一位聖經學者,但他的文學訓練幫助他寫成一部具有影響力的詩篇研究。他提出,在聖經文本中,
正是藉著「將我們自己浸潤在其語調和作者的性情當中」,讀者們得以學習「其整體信息」。一讀再讀。藉著此舉,我們變得熟悉文本的輪廓、其詩學細節、其結構質地、其雙關語和與眾不同的邏輯、其整體形狀和設計。這非常類似探險家將一張地圖變成一塊新領地。他們必須觀察地形地勢,測量平原、低谷和山丘──了解作為領地的地形地勢。在這初步評估之後,任務遠遠沒有結束,還必須煞費苦心地對那地帶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調查──一讀再讀──為了繪製最準確的地圖。對文學的地形學來說,任務十分相似。這就是信仰的類比(analogy of faith)這一釋經原則的含義。詮釋者必須在整體文本的亮光下來理解個別段落,而整體只能通過反覆閱讀其個別組成部分來理解。[12]
聖經神學新研(New Study in Biblical Theology)是探討聖經神學課程中一些關鍵論題的一系列專題著作。這些著作聚焦於三個領域中的一個或多個:(1) 聖經神學的性質與現狀,包括與其他課程的關係(如歷史神學、解經學、系統神學、歷史鑑別學、敘事神學);(2) 某一聖經作者或全集之思想結構的表達與闡述;與(3) 某一貫穿所有或部分聖經書集之聖經主題的描述。
鄧普斯特(Stephen G. Dempster),威斯敏斯特神學院(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)宗教文學碩士與神學碩士,多倫多大學(University of Toronto)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。現任加拿大克蘭德爾大學(Crandall University in Moncton, New Brunswick)宗教研究教授,也曾任福音派神學協會(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2011-2016)聖經神學部門主席。除本書外,尚著有《彌迦書神學註釋》(Micah: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),也為《聖經神學新辭典》(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)和其他書籍撰稿。
專家評論
基督教的教師或講道者,但凡曾經嘗試提供一個舊約聖經綜覽,無論在地方教會中,還是在學院或神學院的場景中,都知道組織素材是何其困難,因為要公平處理每部分,忠於每部分的歷史場景和文學類型,而又忠於構成基督教正典的組成部分。鄧普斯特博士在這方面是一位清新而腳踏實地的嚮導。當然,他是承認我們可以略微不同地組織希伯來文正典文獻的第一人。儘管如此,他對舊約聖經故事主線的解讀是鮮活、具啟發性而有幫助的— — 這無疑將在許多講章和課程中得到證實。他的結尾一章指出將新舊約聖經相結合的某些關聯,對基督徒講道者和教師而言,這顯然是一個急迫的目標。因為我們相信,我們最終應該致力於德國人所稱的 eine gesamtbiblische Theologie,即一種真正的聖經神學,一種「整本聖經的神學」(異於僅僅舊約聖經或新約聖經的神學)。我們周圍盡是瑣碎挑剔的思考者,遠遠多過學識廣博、綜觀全局的神學家;在西方文化當前這個時代和背景下,鄧普斯特博士的這部作品乃是重要的匡正之舉。